內容來自YAHOO新聞
托賓:文學沒有國界
中國時報【李欣恬╱台北報導】
「小說的本質就是小說,不會因不同語言書寫而有造型天花板隔閡,就像我讀畢飛宇、閻連科的作品,同樣能感受到文字裡的震撼。文學是沒有國界的。」現年60歲、曾3度入圍布克獎的愛爾蘭作家柯姆.托賓,昨天首度抵台,與讀者分享他的創作經驗。
台灣不必擔心邊緣化
托賓以《黑水燈塔》、《大師》等作聞名,作品深刻描繪女性心理及移民處境,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極高。他曾擔任香港紅樓夢文學獎評審,對華文小說有一定的評價,提到台灣及華文小說的現狀,柯賓認為,文學的地域性不是大問題,台灣也不必擔心被邊緣化。
離開媒庫板天花板體 投身寫作
「就跟愛爾蘭對上英國是一樣的,雖然提到好聽的交響樂,你不會第一時間想到愛爾蘭,但是在文學發展上,愛爾蘭可是主流。」柯姆.托賓深信,即使愛爾蘭是個一度被邊緣化的國家,但文化上卻沒有任何邊緣化問題,他說:「只要讀得懂英文的人,都可以是我的讀者。」
柯姆.托賓1955年生於愛爾蘭,家族是愛爾蘭共和軍成員,他形容童年時家裡很安靜,讓他很難開口學說話,直到9歲才克服口吃,17歲開始讀海明威,體驗到文學的神祕力量。
熱愛文學的托賓,都柏林大學畢業後曾從事新聞工作,1982年任職於《馬吉爾》(Magill)政治雜誌記者,離開媒體工作之後,轉而投身文學懷抱,35歲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《南方》,描述一位愛爾蘭女性拋夫棄子來到西班牙打拚的心路歷程,一炮而紅。
書寫記憶 貼近生活
「文學和生活很接近,甚至寫什麼內容也不是最重要的。寫作是記憶,把腦海中閃過的影像寫下來。」柯姆.托賓的父親和祖父皆是愛爾蘭獨立運動者,而他大多數的書寫都與故鄉愛爾蘭相關,不過他陸續完成的8部作品,大部分都跟女性有關,2009年作品《布魯克林》即描述遠離家鄉、獨自到紐約打拚的愛爾蘭少女故事,近期被改拍成電影《愛在他鄉》。
「歸屬感是科技無法解決的,即使現在可以和遠方家人視訊,但掛掉電話之後的孤單感還是要自己面對,更何況是《布魯克林》裡通訊非常不發達的1950年代。」
托賓先後在美國史丹福、德州、普林斯頓等大學教授寫作,並定期為《紐約書評》、《倫敦書評》供稿,現任紐約「頂尖國際作家論壇主席」,國際聲譽卓著。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托賓-文學沒有國界-215006879.html
551483EB51C783CA
留言列表